碳管理是指對溫室氣體(GHG)排放進行系統性的盤查、監測、減少與抵消,以達到環境可持續性目標的過程。
GHG 盤查是組織或企業按照國際標準,系統地計算其在各項活動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。這包括生產、運輸、員工通勤等環節。透過盤查,企業能夠識別主要的排放來源,進而制定有效的減排策略。
碳足跡是指產品、服務或個人在生命週期中直接和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,通常以 CO₂e 表示。涵蓋原材料採集、生產、運輸、使用到最終處置的全過程。
碳中和是指計算在特定時間內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,並採取相對應的減排以及抵消措施,使碳排放量達到零。這意味著在減少企業本身排放的同時,透過植樹造林、購買碳信用額度等方式,抵消無法避免的排放,最終實現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s)。 透過實施上述碳管理策略,企業與個人可以有效降低對環境的影響,推動可持續性發展。
ISO 14064 是一套專門針對溫室氣體(GHG)管理與盤查的國際標準,由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制定,旨在提供統一且科學的方法來量化、報告和驗證溫室氣體排放,從而促進全球氣候變遷治理。
ISO 14067 是針對產品碳足跡的國際標準,於2018年由ISO/國際標準化組織(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,簡稱:ISO)發布,基於早期的 PAS 2050 標準制定。
ISO 14067標準涵蓋產品生命週期內的碳排放量計算方法,提供產品碳足跡量化的原則、要求以及指南,旨在協助企業評估產品從原物料取得、生產、運輸、使用,到最終處置的全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。
PAS 2060 是由英國標準協會(BSI)於2010年發布的碳中和標準,旨在為組織、產品或服務提供實現和展示碳中和的框架。
該標準強調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,透過碳抵消等方式,達到碳中和的目標。PAS 2060 提供了實現碳中和的原則、要求與指南,適用於各種規模的企業組織、服務及產品。
值得注意的是,PAS 2060 將於2025年底由 ISO 14068-1 碳中和標準所取代。ISO 14068-1 於2023年11月發布,為組織、產品和服務提供透過量化、減少和抵消來實現及展示碳中和的原則、要求和指南。
這些標準為企業和組織提供了系統化的方法,協助其在溫室氣體管理、產品碳足跡評估以及實現碳中和方面達成國際公認的要求,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。
各國為應對氣候變遷,採取了多種政策工具來管理溫室氣體排放。以下是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、台灣碳費,以及碳交易機制的介紹:
CBAM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)是歐盟為防止碳洩漏,確保進口產品與歐盟內部產品承擔相同碳成本而設立的機制。該機制針對高碳排放產品,如水泥、鋼鐵、鋁、化肥和電力等,要求進口商報告並支付相應的碳費。CBAM已於2023年10月開始過渡期,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。
台灣為配合國際減碳趨勢,依據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推動碳定價機制,採取碳費先行的策略。針對年排放量達2.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、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,將徵收碳費。初期費率設定為每公噸300元新台幣,並提供優惠費率以鼓勵實質減量。預計2025年試行申報,2026年正式收費。
碳交易機制是一種市場導向的減碳政策,透過設定總排放量上限,並將排放配額(碳權)分配給企業。企業若排放量低於配額,可將剩餘碳權出售;若超出配額,則需購買碳權。此機制鼓勵企業採取減碳措施,以降低成本或獲取收益。目前,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碳交易制度,如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(ETS)等。
透過上述政策工具,各國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推動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。